從醫35年來,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外科主任肖穎彬,獲得了心血管外科界最高獎——中國醫師協會“金刀獎”,還被評為第13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、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、全軍優秀共產黨員。
  更重要的是,他是一個把患者捧在手心的大夫,一些患者說,肖主任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。
   哪怕只有1%的希望,也要盡100%的努力去救治
  2013年7月的一天,一位身高1米8的帥氣小伙子來到肖穎彬的診室,對他深深鞠了一躬:“肖主任,謝謝您!”
  肖穎彬正疑惑間,小伙子身旁的家人笑著說:“肖主任,他是張新揚啊!我們剛剛接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,第一時間就想來給您報喜!沒有您,就沒有新揚的今天啊!”
  時光要回溯到1996年年底,肖穎彬所在的心外科收治了患有複雜先心病的張新揚,1歲多的他身高體重和3個月大的孩子差不多,病情非常危急,多次出現呼吸循環衰竭,需要手術治療。但1歲左右的先心病患兒全身血量少、心臟小、組織細嫩,手術操作異常困難。
  肖穎彬決定冒風險闖禁區。有人好心勸他:“這種沒把握的手術,失敗了會影響你的前途。”肖穎彬卻說:“應該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,哪怕病人只有1%的希望,也要盡100%的努力去救治。”
  為確保成功,肖穎彬術前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,精心設計多套手術方案,為張新揚實施了手術。治療過程堪稱驚險。術後當天,監護儀顯示孩子生命體徵正常,可到了深夜1點半,孩子的血壓突然急劇下降,心臟驟停,一直守在監護室的肖穎彬當機立斷,打破搶救常規,帶著醫護人員在孩子的監護床邊拉起一個布簾,搭成一個臨時手術室,就地進行開胸搶救。到凌晨4點,搶救終於取得成功。
  肖穎彬在監護室里守了7天7夜,張新揚終於脫離生命危險。
  2000年11月,一名來自重慶豐都縣的嚴重先心病患兒只有6個月大,手術後一直處於呼吸機依賴狀態,併發感染、呼吸衰竭,術後第22天,孩子仍昏迷不醒,他的父母感到沒希望了,留下病重的孩子,偷偷離開了醫院。
  肖穎彬聽說後趕到病房,告誡醫護人員:“雖然孩子的父母放棄了,但我們作為醫生,決不能放棄!”他帶領醫護人員繼續精心救治和護理患者。術後第30天,孩子終於成功撤掉了呼吸機。後來,科室醫護人員把康復的孩子送回家時,他的父母泣不成聲。
  為了輓救患者的生命,肖穎彬不僅始終堅持努力到最後一刻,還總是敢於擔當。
  今年81歲的王盛德老人,9年前因風濕性心臟病加重,住進新橋醫院心外科。老人已有40多年的心臟病史,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是輓救老人生命的唯一方法。但他年事已高,手術風險極高,老人的家屬也陷入矛盾中。
  這時,肖穎彬站出來拍板:做!科室人員不禁為他捏了把汗。大家都知道,臨床上,誰拍板作決定,誰就要承擔責任。但在肖穎彬心中,輓救病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。
 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,2005年8月7日,肖穎彬帶領科室副主任王學鋒等為王盛德老人成功實施了手術。在隨後幾年的複查、隨訪中,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好,家人常常打電話感謝肖穎彬:“是您給了他一個幸福的晚年!”
  意見牆成了“感謝牆”
  “不受塵埃半點侵、全心全意為病人”是肖穎彬從醫以來始終恪守的行醫理念。“病人已經飽受病痛的折磨,我們怎能忍心讓他們的家庭和經濟再受傷害呢?”他說。
  從醫35年,肖穎彬沒收過一個紅包,而且要求科室連錦旗也不能收。
  肖穎彬常常講起一個故事,那是他剛當科主任不久的一天,正準備下門診,一個老人怯生生地來到他面前,希望他給自己的小孫子看病,但他們來醫院晚了,沒有掛上號。肖穎彬趕忙把他們請進診室,認真為小男孩做了檢查,確診孩子需要手術後,安排爺孫倆住進了病房。
  在病房中,肖穎彬瞭解到,孩子的父母為了給兒子治病,雙雙離家打工,勉強湊夠了醫療費後連回家照顧孩子的路費都沒有了,只好讓孩子的爺爺來照顧。
  手術前,老人悄悄塞給肖穎彬200元錢,說不給紅包放心不下。肖穎彬成功給孩子做了手術後,又把紅包還給了老人,還從家裡拿了些雞蛋給孩子增加營養。
  孩子要出院時,老人用回家的車票錢給科室訂做了一面錦旗,肖穎彬和支部成員開會商量,科室出錢“買下”這面錦旗,他自己給老人和孩子買了回家的車票。
  此後,心外科把“不准接受病人送的錦旗、牌匾”作為硬性規定,連同不准收受紅包等規定,納入住院患者宣教的講座中,讓患者和家屬瞭解心外科的規矩。
  長期以來,肖穎彬帶領科室人員堅持做“適度檢查”,開“透明處方”,動“陽光手術”。公示每台手術的時間安排、主刀醫生和責任護士;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,不用高檔藥、過量藥。
  他常說:“聽診器里有良心,手術刀下含真情,處方權里見真情。”肖穎彬擔任科主任18年,科室藥品收入占毛收入比例一直控制在18%以內,遠低於國家衛計委對三甲醫院要求的43%的標準。
  肖穎彬還在科室里設了一面“意見牆”,讓患者提意見。如今,“意見牆”卻成了“感謝牆”,上面貼滿了感謝信。貴州赤水的田先生寫道:“對軍醫二字心存尊崇與感激!”四川雅安的鄧力寫道:“你們給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,我們家屬無以為報,只能在今後懷著對軍隊、軍人的感恩之情加倍努力工作。”
  “對於心外科醫生來說,99分等於0分”
  肖穎彬認為,要當一名好醫生,僅有救死扶傷的精神是不夠的,還要有精益求精的醫術。
  心臟外科手術,過去一直是在心臟停止跳動、心臟內無血的情況下進行,而手術中心臟缺血、術後心臟復跳等又成為困擾世界心臟外科醫生的醫學難題。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,國內幾家醫院先後開始摸索心臟在不停跳情況下的心內直視手術,肖穎彬和他帶領的團隊就是探索者之一。
  他們在千餘次動物實驗的基礎上,終於突破關鍵技術,通過心臟同步引流法和“綜合序貫排氣法”等一系列新技術,解決了手術視野不清、術後心臟復跳難、術後併發腦損傷等難題。目前,在已進行的5600多例此類手術中,成功率達98%以上,處於國際領先水平。
  2000年8月,醫院收治了一對出生47天的連體男嬰,這對兄弟胸腹相連、肝臟、心臟等多器官融合,這種連體兒分離手術全世界僅成功了兩例,國內尚無先例。
  肖穎彬和有關科室的專家一道,剋服重重困難,苦戰12小時,成功闖過了心臟剝離、肝臟分離和胸腹閉合等難關,手術的成功轟動了全國,他們此後又成功完成了兩例連體兒分離手術,這3對孩子的家長為了感謝新橋醫院,都給他們的孩子取名為“新新”和“橋橋”。
  心血管外科是臨床醫學中風險最高、挑戰性最大的科室之一,肖穎彬常說:“99分等於0分。”在他看來,心臟手術關乎生命,容不得半點馬虎,患者很可能因為丟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。他說:“文章可以重寫,圖紙可以重畫,心臟外科手術絕對沒有重來的機會。”因此,他要求自己和團隊成員每天堅持練習縫針、打結等基本功,還教大家在柔軟易破的餐巾紙上、在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臟上練習縫合,就連自己在外出差,他也會隨身帶上一包縫針,有時間就練習。
  肖穎彬把心思和時間都留給了患者,卻把遺憾留給了自己。2004年,他去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心臟搭橋手術,剛到不久,他父親突發重病住進醫院。考慮到搭橋手術是科室急需引進的先進技術,學習機會又十分難得,肖穎彬在痛苦中選擇了留下。沒想到,他父親卻猝然離世,肖穎彬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,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。
  肖穎彬的女兒小雨說,自己長大後不會當醫生,因為“爸爸太忙太辛苦了,以後要有一個閑一點的女兒來照顧他”。肖穎彬說:“這是我生命中最溫暖的幸福。”  (原標題:聽診器里有良心 手術刀下含真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m24hmkj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